兄弟姐妹间的争吵是多子女家庭的常见现象,本质上是孩子在学习 “如何与他人相处” 的过程 —— 他们通过争吵试探边界、表达需求、争夺关注。家长的角色不是 “法官”(评判对错),而是 “引导者”(教他们学会解决冲突)。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解决办法:
一、先 “停火”:不急于评判,给情绪 “降温”
孩子争吵时往往带着强烈的情绪(愤怒、委屈、嫉妒),此时讲道理或批评,只会让他们觉得 “父母不理解我”,反而激化矛盾。
用 “中性语言” 打断冲突:不说 “别吵了!谁再闹就罚站”,而是说 “现在你们都有点激动,先分开冷静 2 分钟,我们等下再聊”。语气平静但坚定,避免加入自己的情绪(比如不耐烦或指责)。 给每个孩子 “表达的机会”:等孩子冷静后,单独听他们说(比如拉着老大到房间:“刚才你为什么生气?慢慢告诉我”),不打断、不反驳,让他们感受到 “我的感受被看见”。很多时候,孩子吵到最后,只是想让父母听到自己的委屈。二、不做 “裁判”,引导孩子 “自己解决”:培养冲突处理能力
家长若总在争吵中判定 “谁对谁错”,孩子会养成 “依赖父母评判” 的习惯,甚至学会 “讨好父母” 来获取支持,而非真正解决问题。
展开剩余76% 用 “提问” 代替 “命令”:当孩子为玩具争吵时,不说 “哥哥就该让着弟弟,给弟弟玩”,而是问 “这个玩具现在只有一个,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心?” 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案(比如 “轮流玩,每人 10 分钟”“先一起玩别的,等下再换”)。 接受 “不完美的解决方案”:即使孩子想出的办法在家长看来 “不合理”(比如 “石头剪刀布决定”),只要双方同意,就尊重他们的选择。过程中可能会有反悔,但这正是他们学习 “承担后果” 的机会(比如弟弟输了耍赖,家长可以说:“刚才是你同意猜拳的,现在反悔的话,哥哥可能下次不想和你合作了哦”)。 教孩子 “表达需求” 而非 “攻击对方”:孩子争吵时常用指责(“你抢我的!”“我讨厌你!”),家长可以示范正确的表达:“你可以说‘这个玩具我还没玩够,能不能等我玩完再给你?’” 或 “你觉得委屈的话,可以说‘我刚才想和你一起玩,你推开我,我有点难过’”。把 “情绪” 和 “需求” 分开,是解决冲突的核心。三、找到争吵背后的 “隐性需求”:从根源减少冲突
很多争吵看似是 “小事”(抢零食、争先后),背后其实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 —— 比如 “渴望关注”“觉得不公平”“想证明自己的重要性”。
如果是 “争夺关注”:比如父母陪老二写作业时,老大故意招惹弟弟。此时不必批评老大,而是在陪完老二后,主动找老大:“刚才你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?我们现在可以一起读 10 分钟书。” 让他知道 “不用通过吵闹,也能得到关注”。 如果是 “觉得规则不公平”:比如分水果时,孩子觉得 “哥哥的比我大”。此时不必强行说 “一样大”,而是让他们参与分配(“你来分,妈妈相信你能分公平”)。孩子对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,会更愿意遵守。 如果是 “模仿父母的相处方式”:家长平时若习惯用争吵解决问题(比如夫妻间拌嘴),孩子会模仿这种模式。此时家长需要先调整自己:“刚才爸爸妈妈大声说话,让你们不舒服了对吗?我们以后会好好沟通,你们也可以提醒我们哦。”四、创造 “合作机会”:减少对立,增加互助
孩子间的 “竞争关系”(觉得 “父母的爱是有限的,他多了我就少了”)是争吵的深层原因,家长可以通过日常互动,让他们感受到 “我们是伙伴,不是对手”。
设计 “需要配合的任务”:比如让哥哥帮妹妹系鞋带,妹妹帮哥哥拿绘本;准备晚餐时,让老大摆碗筷,老二端菜,完成后一起表扬:“你们俩合作,餐桌很快就摆好了,真厉害!” 让他们体会 “合作比单独做更高效,也更开心”。 强化 “兄弟姐妹的独特价值”:当孩子抱怨 “哥哥总欺负我” 时,家长可以说:“但上次你被小朋友欺负,是哥哥站出来保护你呀,他其实很在意你。” 当老大觉得 “妹妹太麻烦” 时,提醒他:“你生病时,妹妹一直守在你床边,还画了卡片给你呢。” 让孩子看到彼此的善意,减少 “对立感”。五、允许 “适度争吵”:这是成长的 “必经课”
家长不必追求 “孩子从不争吵”—— 没有冲突的成长,反而会让孩子缺乏应对矛盾的能力。只要争吵不涉及身体伤害或恶意攻击,不妨 “冷眼旁观” 一会儿:
孩子可能在争吵中自己找到解决办法(比如 “那我先玩 5 分钟,再给你”); 他们会在冲突中学会 “妥协”(“好吧,这次听你的,下次你要听我的”); 甚至能理解 “每个人的想法不同”(“原来他喜欢这样,我喜欢那样”)。这些经验,比家长说 100 遍 “要互相谦让” 更有效。
最后:家长的态度是关键。如果每次争吵都让你焦虑、烦躁,孩子会感受到 “争吵是坏事情,会让父母不开心”,反而不敢真实表达;若能平静地说 “你们有矛盾很正常,妈妈相信你们能解决”,孩子会更有勇气面对冲突,也更能学会 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”。
兄弟姐妹间的关系,本就是 “争吵中靠近,矛盾中理解”—— 就像我们和朋友、伴侣的相处一样,重要的不是从不冲突,而是知道 “即使吵过,我们依然是彼此最亲近的人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配资十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