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同样的社保账单,别人和你的差距能有多大?别着急,我来给你算一笔活生生的“养老金账”。
最近有位南京的头条博主晒出一张养老金核定表,直观又接地气:一位50岁女职工,2025年7月退休,8月开始领钱,每月能拿到5648元。表格把养老金拆成三块:基础养老金、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。可惜这位阿姨是2000年才参保,赶不上1996年前的“老资格”,没有过渡性养老金,实际就是前两项相加。
细看表格更有料。南京社平工资约8785元,这位阿姨的缴费指数高达2.3095,意思是她在职时的缴费基数差不多是社平工资的2.3倍。用形象的比喻,别人吃的是白粥小灶,她吃的是配菜的加量版。她累计缴费年限25年5个月,约25.42年,远超最低的15年门槛。基础养老金算下来大约3694.82元,博主把这部分比作国家按约定给的一份“底薪”:缴得越久、基数越高,底薪越厚实。
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,那就是她自己存到罐子里的钱——账户余额380,852.81元。退休时按计发月数分摊:50岁对应195个月,55岁是170个月,60岁是139个月。因此,她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约为1953.09元。把两项叠加,月领5648元。博主很生活化地把个人账户比作贴着利息标签的储蓄罐:越晚打开,每月能吃到的“果酱”越多。
这张表给我们的提醒很实在:
1、缴费年限像一根杠杆,年限越长,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都吃香。
2、缴费基数别总选最低档,2.3倍基数和最低基数的人相比,差别立竿见影。
3、退休年龄有学问,同一笔个人账户钱,晚退休分母变小,每月能多领而且更稳当。
实际生活里有人留言说公司偷减基数,有人说灵活就业也能补缴,还有人坦言早年没太在意,现在后悔得不轻。我的建议是:平时盯紧单位是否按实缴费基数,至少每年核对一次社保记录;灵活就业的人只要条件允许就尽量不断缴;对延迟退休政策保持关注,但“不多缴多得”这个真理不会变。
不同城市的社平工资差别大,中西部城市可能没有南京高,但计算逻辑一样,靠的是你现在的积累。现在问题抛给你:你社保是按什么基数缴的?最近查过自己的社保流水吗?把你的疑问和经验丢到评论里,大家一起算一算未来的养老金账。
股票配资十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